資訊爆炸的時代好在有強大的電腦,能夠讓瀏覽器開啟幾百個分頁還是如此順暢,也因為如此閱讀的習慣變得很不一樣,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是看完標題後,覺得這個文章很有價值,但不想現在花時間看完,所以就讓它躺在某個分頁之中;這種狀況也可以延伸到書本,我也得了一種看了書的封面就想買回去的症狀,自己深信不疑買了就能獲得那本書的知識,但它們只是悄悄躺在書架上,直到書架不夠放時才意識到它也不是那麼重要。
為了解決這類型的問題,亦或者是習慣造成的延伸問題,有各式各樣的小工具發展出來,以下會介紹到自己本身有在用的工具及心得。用Chrome瀏覽器但是記憶體沒有那麼多的人,非常建議安裝
OneTab的套件,堪稱一鍵備份所有分頁,我用的非常勤勞,也用的非常錯誤,所以最高紀錄有超過250分頁備份在此,但從不打開它。
同時我也有用稍後閱讀(Read It Later)的應用,我選擇
Pocket只因為它做得還不錯,而且是免費的,同時還有支援手機的APP,還支援Offline閱讀;而臉書也有自己的
儲存連結,我把它用來紀錄臉書上看到不錯的文章,但我在裡面也塞了幾百個連結但從不打開。
這些工具讓我們覺得安全,讓腦中那些有趣的連結(回憶)永遠存在世界的某個地方,但對腦袋來說並沒有消化任何內頁的知識,而只像個龐大的圖書館但只有目錄;就像我買的那些書一樣,除了有些封面挺有設計感,可以當作書櫃的裝飾外,對它的內頁仍然一無所知。
但現有的工具似乎沒有辦法把這些氾濫的資訊處理得很好,有天偶然在做捷運時又再想了一次這個問題,頓時覺得閱讀文章的類型跟閱讀時的場域有很大的關係,例如坐捷運的時候就不適合讀長文章,因為隨時就要換車或者讓座;而在慵懶的下午就適合看些長文章,以及跟工作沒什麼相關的主題;而工作時最適合看能夠解決問題的文章,或者能提升工作能力的文章。
有了這個想法後,開始就把Pocket裡面的文章利用Tag的功能把每篇文章貼上像是Work、MRT、Holiday等等,就在適合的時間把相對應的Tag消化完畢,我想應該會有更專門的服務能幫助用戶把這些"回憶"處理的更恰當。
文中提到有250分頁塞在瀏覽器裡,這些分頁雖然不佔記憶體,但跟放在連結墳場沒什麼兩樣,所以我花了一個下午把它們分類並塞到Pocket裡面(當中也丟了一堆後來看起來不重要的連結),如同標題提到的"斷捨離"的技巧用在分頁上,最重要的概念是:
處理資料不應該是一口氣解決,而是不斷迭代的過程,如同看書也不該是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(小說可能可以這樣),而有點像金字塔的結構,從最上層的概念(標題),抽絲剝繭的往下看(目錄),到最後每個章節的每個字句,有點像麥肯錫在用的金字塔原理。有時看到某個層次後就可以停止閱讀下去。
完整的Flow有點像:
瀏覽器 --(開啟連結)--> 分頁中 --(添加Tags)--> Pocket --(offline備份)--> Mobile APP
後記:最近才發現Pocket發現相同的問題,開始替每個Link加上分類標籤像是Best Of、LongStory或者ShortStory,應該非常多人跟我把一堆Link塞到Pocket然後就不讀它了。